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4月28日消息(記者 陳望 實習生宋婧蕊 )4月28日上午,以“非遺保護與傳承,文明交流與互鑒”為主題的2023年(第三屆)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主題論壇在海南省圖書館舉行,專家學者及非遺傳承人對錦繡行業未來3年的發展進行探討,力求帶動錦繡行業實質性發展,為錦繡行業搭建溝通交流的專業平臺,增進全國錦繡行業相互交流合作,夯實海南自貿港建設文化基礎。
2023年(第三屆)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主題論壇在海南省圖書館舉行。省旅文廳供圖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在致辭時表示,黎錦苗繡在服飾“避寒暑、御風雨”的實用功能之外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主題論壇召開 探尋非遺創新路徑,也承載著黎族、苗族的傳統民族文化,記錄著黎族、苗族人民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表達了他們對婉約生活的美好憧憬和精神追求,也深刻影響著海南的歷史、人文和社會。希望海南加強錦繡保護傳承,將保護和利用工作繼續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促進錦繡跨界發展,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符合市場的產品,使錦繡文化及其它非遺項目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圍繞“非遺主體論說”進行主旨發言,他認為非遺保護就是賦權于“民”,使之具有人民性和人類性。在非遺實踐者、傳承人的保護和傳承下,非遺的主體性也會得到很好的詮釋;浙江師范大學陳華文教授以“非遺保護與文化自信”主題進行主旨分享,他說,“中國非遺項目具有獨特性,歷史悠久,影響巨大而深遠,深受各民族各區域民眾的喜愛,是民族文化之根和靈魂,如今被世界各國認同并共享,中國非遺的價值重新被確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引作了“黎錦設計師及設計服務平臺搭建與非遺保護模式的思考與探索”主題發言,他提出,海南搭建的黎錦設計師及設計服務平臺,全社會廣泛參與,整合了社會各方資源,同時在人才隊伍的培養機制、促進黎錦保護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拓寬宣傳渠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助力了海南黎錦融入當代生活。
在對話環節中,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博物館館長盧可茵,上海世久非遺保護基金會執行秘書長李春園,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錦繡中華非遺展覽展示系列活動組委會副主任沈華菊,原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研究館員鄧景華圍繞“非遺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話題,共同探討非遺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的作用和貢獻,探討如何借鑒各地區優秀的非遺保護經驗,分享自貿港建設在推動非遺產業發展和助力世界文化傳播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前景。
2023年(第三屆)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主題論壇在海南省圖書館舉行。省旅文廳供圖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學術顧問譚小兵,海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唐麗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馬永飛,中國絲綢博物館副研究員羅鐵家圍繞“傳統工藝與藝術生活鏈接——探尋文化創新的路徑”話題,分享傳統工藝與藝術的關系,探討各地傳統工藝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和創新,分享各地探索文化創新的路徑,如何更好地將傳統工藝文化創新融入現代生活。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