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黨和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日益重視下,在習大大“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的號召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許多人主動加入到了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當中。
盡管聽得多、看得多,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底是什么呢?它跟“文物”、“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有什么不一樣?
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并不難,“顧名思義”就可以,下面跟著小編探尋非遺吧!
一、如何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的“非物質文化”?
“非物質文化”與“物質文化”相對,一個側重于精神,一個側重于實體,它們的區別是從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承方式是否依賴物質形態而言的。
“物質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指其中凝聚、體現、寄托著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狀態、思想感情的物質過程和物質產品,如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木雕、壁畫等等。
物質文化
“非物質文化”又叫“無形文化”,看不見也摸不著,它是指人類在通過不同的手段讓物質附加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的過程中產生的精神文化,如民間文學,傳統音樂, 傳統舞蹈, 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傳統戲劇、曲藝,民俗 ,傳統技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等。
舉個例子:
一個工匠雕刻一頭石獅子。
工匠雕刻石獅的技藝,是裝在他的腦子里,體現在他的手藝里的,包括怎么選料、怎么設計、怎么勾勒、怎么造型、怎么精修、怎么打磨、怎么配座等等,這些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就是“非物質文化”。
當工匠用自己掌握的知識,把石獅子雕刻完成之后完整的作品就成為我們可以感知、可以觸碰的“物質文化”了。
二、如何理解“遺產”兩個字?
簡而言之,“遺產”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在非遺領域,以活態形式世代相傳,傳承時間超過100年的才能被稱為“遺產”。
像古琴藝術,歷經中華文化千年的沉淀,肯定是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古琴藝術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那么現、當代產生的一些文化算不算呢?比如TFBOYS的歌曲?
答案是否定的,盡管它是非物質的,但卻算不上“遺產”。如果這些歌曲在百年之后還能經久不衰,為后代的人們所傳承,就有可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以,只有具備“非物質”和“遺產”兩大屬性的文化形態,才能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根基,是民族的根基,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像眾所周知的京劇、剪紙、太極拳、春節等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工業文明的沖擊之下,目前,還有一小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狀況并不良好,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關注非遺、熱愛非遺、保護非遺的隊伍中來!
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官方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社區、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按上述第(一)項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⒈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⒉表演藝術;
⒊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⒋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⒌傳統手工藝、醫藥和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
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文/徐庶 譚鵬敏
圖/劉穎、皮卡丹、部分來自網絡
編輯/楊忠云
"文化湖南"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