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玢(青海大學教授)
前段時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工具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正式出版,并在近期舉辦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展出。該辭典編纂出版工作歷時6年,500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員參與撰寫,31個省(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參與組織工作,詞條規劃和內涵闡釋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中國非遺總體面貌,反映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保護非遺的實踐經驗、理論探索和突出成就。
該辭典的編纂出版對近年來我國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大發展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總結。如今,“非遺”逐漸成為線上線下的流行熱詞,透過現象看本質,“非遺”的流行實際上反映了非遺概念深入人心,非遺文化嵌入百姓日常生活的現狀,力證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這些發展進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是頂層設計為非遺保護指明方向。1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奠定堅實法律基礎。10年間,相關部門不斷完善和細化非遺傳承人認定和管理辦法、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逐步健全配套政策和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法治化、規范化。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宣傳引導讓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非遺是什么?或許很多年前,它在人們心中還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是隨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設置、相關部門的宣傳引導,非遺節、非遺活動、非遺節目、非遺旅游等廣泛開展,公眾認知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非遺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也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有魅力。它是《梁?!贰栋⒃姮敗愤@樣的傳說;它是剪紙、民歌、京劇、相聲等各類傳統表演藝術;它是陶瓷制作技藝、藏醫學、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它是民俗,是傳統體育,是各類民間游戲。它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礎。非遺保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保護傳承非遺這項偉大工程。
三是非遺活起來激發無限潛能。近年來,“非遺進校園”“非遺在社區”等活動讓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非遺+文創”“非遺+旅游”“非遺+教育”“非遺+直播”等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同時也激發出無限可能。非遺保護與利用工作成效顯著。一批珍貴、瀕危和具有重要價值的非遺得到有效保護,非遺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工業化、城鎮化背景下,非遺保護勢必面臨不同的挑戰,同時也會面臨更多的機遇。如何克服困難、補齊短板,讓非遺保護和利用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我們還需要著力于以下方面。
一是以人才為本,確保非遺傳承后繼有人。作為一種“活態文化”,非遺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非遺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關鍵也在于人。任何一種文化或技藝,一旦人才斷層,就會面臨失傳的風險。因此,通過政策引導、平臺打造和資金扶持,激勵非遺名師開展“傳幫帶”工作,吸引和培養更多年輕人才成為傳承人,仍是重要方向。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進一步提升傳承人技能藝能。加強傳承梯隊建設,促進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不斷壯大傳承隊伍。另一方面還要推動非遺進一步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大非遺師資隊伍培養力度,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教育培訓,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發掘人才、培養人才。傳承有人才,非遺就有未來。
二是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全面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準。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要求,既要繼續完善代表性項目制度、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還要完善調查記錄體系、傳承體驗設施體系和理論研究體系。具體到三個體系,開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加強檔案數字化建設,有利于推動非遺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推動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的成果;加強非遺研究和學術研討,有利于形成示范典型,推動非遺保護更好發展。
三是進一步發揮非遺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提高人民群眾對非遺保護利用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隨著鄉村振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非遺在基層社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文化根脈傳承等方面勢必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非遺不僅有文化屬性,而且有經濟屬性。把非遺保護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有助于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在有效保護前提下,不妨繼續創新探索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通過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支持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景區。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當非遺與現代生活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不斷在新時代綻放異彩,并能為越來越多的人帶來精神和物質的雙豐收,非遺火起來,人人保護傳承的局面將會更動人。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02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