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
可不是 “非常遺憾”
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盤龍君就用一篇文章
幫你一次性把“非遺”弄明白
文化遺產
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
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
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
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
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
非物質文化遺產
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如諺語、對聯、繞口令等;
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如民間雜技、戲劇曲藝等;
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
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如端午節、中秋節等;
傳統體育和游藝,如舞龍、龍舟等;
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Q
“非遺”能吃嘛?
A
還真能!飲食制作是“傳統技藝”類目下的重要環節,烹調方法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寶貴遺產,非遺名錄中不乏飲食類項目的身影。涼茶、烤鴨、醬菜、燒餅、醬肘子、火腿、涮羊肉……比如我們盤龍區的三家醬、黎老鴨……
Q
“非物質”?明明看得見摸得著啊
A
像烤鴨、火腿這種菜肴,或者刺繡、泥塑等工藝品,都是傳統技藝的具體表現結果,不能被單獨稱作非遺。非遺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那些技藝與精神,看不見摸不著。
如:精美的皮影背后是一系列的制作和表演技藝
Q
“非遺”必須“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嗎?
A
非也。同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常會傳承于不同地區,特征存在著差異。為不同社區、群體所共享的同類項目,可聯合申報,或與已列入名錄的同名項目共用一個編號。比如,有數十個縣市申報了“剪紙”這項國家級非遺。
Q
我還聽說一個詞叫“世界遺產”,那么“非遺”屬于“世界遺產”嗎?
A
不,非遺和世界遺產分屬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兩個不同的獨立計劃。與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世界遺產指那些“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
Q
我會卷舌頭、吞拳頭、手指打結,能不能申請“非遺”呢?
A
根據相關法規,非遺項目必須扎根于相關社區、群體的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能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你會的技能很酷,但似乎并不符合非遺的要求呢~
Q
我idol唱跳超厲害,還創作了新舞步,快去申請“非遺”!
A
非常遺憾,按照全國通行的非遺認定標準,非遺項目需傳承3代以上,至少100年的歷史。
其實,非遺并不神秘,它是隨口哼唱的民歌,它是喜聞樂見的民俗,它在尋常百姓的剪紙刺繡中,它也在文人墨客的筆墨紙硯中···
“人民的非遺 人民共享”,“非遺”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和生活中。
END
主辦/盤龍區文化和旅游局
策劃/信息島傳播&鹿鳴文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