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陶媛 張詩奇)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頒布實施十周年。作為文化建設立法中的里程碑,《非遺法》不僅豐富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內容,標志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上依法保護的階段,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加強傳承、傳播具有極強的操作和指導意義。6月1日,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和旅游部召開《非遺法》頒布實施十周年座談會,總結法律實施經驗,推進《非遺法》深入實施。
十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蓬勃發展,在全社會的積極參與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深入、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健全、保護傳承機制有效運行、活化實踐日趨豐富。而《非遺法》也在理念引導、制度完善和治理實踐等方面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行之路:首先,《非遺法》以人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治理理念,創新發展了國際非遺治理理念;其次,《非遺法》推動了我國以“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傳承與傳播制度” 為基本制度的非遺治理體制機制的建設,豐富發展了國際非遺治理制度;最后,《非遺法》不僅確定了“保存、保護”兩大原則,還總結出一批非遺保護計劃、工程和措施,推動了中國非遺治理模式的探索,創新發展了國際非遺治理模式。
隨著《非遺法》的頒布,各地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計劃來規范非遺保護方式、提高非遺治理水平,形成了愈發健康的非遺生態。以上海市嘉定區為例,該區目前成功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9項,確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3名。近年來,該區不僅推動各級非遺傳承人全面深入“扎根”基層社區的每個角落,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公益性傳承傳播活動,還廣泛開展非遺普查員、非遺傳承人培訓,輔導保護單位開展有實效性、可操作性的保護措施。
江蘇作為豐富度高、覆蓋度廣的“非遺大省”,其非遺治理制度為非遺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坐落于南通市的華藝扎染集團就聯合高校成立非遺研究中心、運用科技手段持續提高非遺技藝標準,在鼓勵和支持多元主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同時,實現非文創“出圈”。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江蘇省非遺系列活動暨第四屆中國(淮安)大運河城市非遺展正式揭幕,集中展示了大運河沿線8省27市90余項非遺項目,探索打造了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江蘇樣板”。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文化和旅游部將組織開展《非遺法》貫徹落實情況調研等系列活動,旨在總結《非遺法》實施經驗,提升非遺保護工作的管理水平,促進非遺系統性保護工作的開展。同時,向群眾傳播非遺法律知識,普及非遺保護理念,擴大《非遺法》的受眾面和影響力,引導推動全社會共同關注非遺,參與非遺保護,共享保護成果。未來,我國將持續注重《非遺法》的宣傳普及,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探索貢獻非遺保護的“中國智慧”。
來源: 光明網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