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陶媛 張詩奇)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頒布實施十周年。作為文化建設立法中的里程碑,《非遺法》不僅豐富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內容,標志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上依法保護的階段,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加強傳承、傳播具有極強的操作和指導意義。6月1日,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和旅游部召開《非遺法》頒布實施十周年座談會,總結法律實施經驗,推進《非遺法》深入實施。
十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蓬勃發展,在全社會的積極參與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深入、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健全、保護傳承機制有效運行、活化實踐日趨豐富。而《非遺法》也在理念引導、制度完善和治理實踐等方面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行之路:首先,《非遺法》以人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治理理念,創新發展了國際非遺治理理念;其次,《非遺法》推動了我國以“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傳承與傳播制度” 為基本制度的非遺治理體制機制的建設,豐富發展了國際非遺治理制度;最后,《非遺法》不僅確定了“保存、保護”兩大原則,還總結出一批非遺保護計劃、工程和措施,推動了中國非遺治理模式的探索,創新發展了國際非遺治理模式。
隨著《非遺法》的頒布,各地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計劃來規范非遺保護方式、提高非遺治理水平,形成了愈發健康的非遺生態。以上海市嘉定區為例,該區目前成功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9項,確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3名。近年來,該區不僅推動各級非遺傳承人全面深入“扎根”基層社區的每個角落,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公益性傳承傳播活動,還廣泛開展非遺普查員、非遺傳承人培訓,輔導保護單位開展有實效性、可操作性的保護措施。
江蘇作為豐富度高、覆蓋度廣的“非遺大省”,其非遺治理制度為非遺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坐落于南通市的華藝扎染集團就聯合高校成立非遺研究中心、運用科技手段持續提高非遺技藝標準,在鼓勵和支持多元主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同時,實現非文創“出圈”。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江蘇省非遺系列活動暨第四屆中國(淮安)大運河城市非遺展正式揭幕,集中展示了大運河沿線8省27市90余項非遺項目,探索打造了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江蘇樣板”。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文化和旅游部將組織開展《非遺法》貫徹落實情況調研等系列活動,旨在總結《非遺法》實施經驗,提升非遺保護工作的管理水平,促進非遺系統性保護工作的開展。同時,向群眾傳播非遺法律知識,普及非遺保護理念,擴大《非遺法》的受眾面和影響力,引導推動全社會共同關注非遺,參與非遺保護,共享保護成果。未來,我國將持續注重《非遺法》的宣傳普及,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探索貢獻非遺保護的“中國智慧”。
來源: 光明網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