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寶蓮正在開展創作 受訪者 供圖
中新網廣州1月18日電 題:非遺傳承人饒寶蓮:“復活”失傳的銅鑿剪紙技藝
中新網記者 程景偉
春節,是民間藝術大展身手的時刻。在嶺南,有一位非遺傳承人的作品總是“一件難求”。她就是身在廣東佛山的饒寶蓮,她“復活”并創新曾失傳30多年的銅鑿剪紙技藝。她的作品既承托了嶺南人過去的審美記憶,也滿載著今天的嶺南人對美好生活的祈盼。
通過日前播出的紀錄片《南粵工匠》,人們得以一睹饒寶蓮開展金銅鑿剪紙的創作過程。
在中國剪紙史上,佛山剪紙因鑿、襯、印、繪等技法而獨樹一幟,銅鑿剪紙更是其中的珍貴種類。20世紀70年代,因為提供原料的佛山銅箔廠解散,銅鑿剪紙也逐漸失傳。沒想到30多年后,學油畫出身的饒寶蓮卻令這門珍貴的剪紙藝術再現人間。
饒寶蓮出生于廣東梅州,自小在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環境中長大。6歲起,她便沉迷于畫畫。有一回,她甚至誤把墨水當成了媽媽熬的湯,一口飲盡,“后來牙齒半年都沒洗干凈”。
19歲那年,饒寶蓮背負丹青夢,奔赴文化名城佛山。正是在那里,她邂逅了佛山剪紙,之后更成為廣東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永才的首徒。饒寶蓮立志要“復活”銅鑿剪紙的絕技。只是,銅鑿剪紙使用的本地銅箔卻已停產,饒寶蓮面臨著巧婦難為五米之炊的窘境。
一年又一年,饒寶蓮摸索著可以替代銅箔的不同材質,如青銅、錫金、鋁。但她發現,這些材質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氧化、卷邊或裂縫。最終,饒寶蓮發現在紫銅片上鍍金,便能讓剪紙不易氧化,作品始終保持著鮮艷的色彩。從此,銅鑿剪紙的一個全新類別——“金銅鑿剪紙”誕生了,失傳多年的銅鑿剪紙技藝不但得到了“復活”,還得到了創新發展。唯一的問題是,鍍金使得作品成本陡增,饒寶蓮創作時根本不容出錯。
銅鑿剪紙,其技術手法非剪、非刻,而是以鑿代筆、以敲代畫。在紀錄片《南粵工匠》拍攝過程中,饒寶蓮恰好決定創作一版全新的十二生肖銅鑿剪紙,于是就從兔子開始。她先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畫圖,然后再進行極富技術含量的敲鑿。整個過程,用饒寶蓮的話來說就是“要一氣呵成,不能有半點分心”。然后再進行分揭、寫色、裝裱,整整歷時兩個月,十二生肖新版本的兔子生肖銅鑿剪紙作品才完成。大年三十晚,饒寶蓮將帶著這份祝福走進花街,向市民展示。
饒寶蓮從不拒絕將自己的手藝公之于眾,她還曾前往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將嶺南的民間藝術傳向全世界。饒寶蓮說:“為什么我們手藝人就一定要在角落里默默工作?我就要上舞臺,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佛山不但是武術之鄉,還是銅鑿剪紙之鄉!”
近幾年,饒寶蓮還在佛山30多所小學和幼兒園開設非遺剪紙教育學習基地。她說:“既然接了佛山剪紙傳承人的接力棒,這就是我肩上的義務跟責任。”(完) 【編輯:李巖】
下一篇
清明時節,傳統文化體驗官查仲豪與馮彥雯走進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夏張鎮,探訪傳承千年的泰山律家陶笛與泰山西御道剪紙,沉浸式體驗泰山非遺的匠心與韻味。”在他的引導下,體驗官們欣賞了以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剪紙作品。
“我覺得剪紙特別有趣,通過跟老師學習,我學會了很多剪紙的技藝,知道了剪紙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我自己動手剪出了漂亮的作品,特別有成就感,同時也為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作為一名非遺剪紙傳承人,希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持續傳承發揚
近日,記者來到高碑店的北庫小鎮,與非遺剪紙傳承人一起,揭秘剪紙里的詩韻春秋。隨著畫卷徐徐展開,高碑店非遺剪紙傳承人劉和芹為我們展示了她創作的《九龍圖》。除此之外,高碑店還多次舉辦非遺剪紙進校園活動,這不僅是對剪紙的傳承,更是一場“潤物細無聲
1月26日至2月3日,安徽供銷年貨大集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在1000多家商戶中,非遺手作專區格外受到歡迎。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陽剪紙傳承人楊曉紅正在制作一個立體的春字剪紙。”除了單張的剪紙,還有將剪紙封在陶瓷杯、保溫
此外,社區志愿者為居民帶來了泉州簪花的非遺體驗活動。泉州簪花,也被稱為“簪花圍”,是福建省泉州市埔村的一種特別的非遺技藝,一種融合了時光韻味與匠人匠心的精美發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