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獲悉,本市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去年年底,文旅部發布關于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天津共有14個項目入選。至此,天津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增至49項。“見人見物見生活”,秉承近年來形成的非遺保護工作理念,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展覽展示,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非遺實踐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非遺。
非遺話題線上線下受關注
剛剛過去的春節,本市非遺活動從線下延伸到線上,項目繁多、引人入勝。其中,“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活動通過“視頻直播家鄉年”,在線上平臺開展以短視頻、直播形式記錄和展示天津豐富的年俗活動。以津南區線上展示為例,70個非遺項目的線上展示,讓喜愛非遺文化的人們充分了解津南區豐富的非遺文化。線下活動中,河東區的“我們的節日——元宵節”非遺花會展演,南開區“運河拾遺舞春龍”非遺文化展演、五行通臂拳在老城博物館成立傳承基地等,現場人氣爆棚。這些線上線下的非遺活動既展示了本市豐富的非遺資源,也為這個春節增添了年味兒。
“非遺扶貧”“非遺保護”“非遺產業”……今年的全國上,有關非遺的話題也被頻頻提起。全國人大代表喬進雙梅的議案是《關于加大彝繡等非遺文化的產業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議》,她建議讓彝繡等非遺文化進入校園,在一些中小學、中專學校開設彝繡等興趣班;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工藝設計師張淑芬表示,當以“傳承+創新”為抓手,把傳統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浸潤生活氣息 非遺魅力十足,探索將非遺技藝、民俗等元素融入鄉村振興,為脫貧致富持續“造血”。
非遺保護工作成果顯著
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顯示,截至2023年2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42項,認定了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共計1709項,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計3068人,設立了24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立了100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除此以外,國家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在成都舉辦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大力宣傳非遺文化,提升非遺的生命力。
本市在非遺傳承和保護上也取得豐碩成果。“十三五”期間,本市非遺工作在健全非遺保護體系、非遺立法進程、推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等方面成效顯著。特別是穩步推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珍貴資料。“十四五”期間,本市將在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實施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保護傳承評估制度,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實施曲藝傳承發展計劃、推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方面著力推進。
“見人見物見生活”,浸潤著生活氣息的非遺,正在越來越多地融入人們的生活。
今晚報 劉桂芳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3月11日,“美麗工坊”項目啟動儀式在長陽土家族服飾館舉辦。活動當天,市級非遺傳承基地——長陽土家服飾館內一派火熱景象。2025年,基地傳承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土家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協助長陽非遺館建設提供民族服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
共繪傳承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文化館,探索黃河流域文化,發掘傳統精髓的神韻魅力。晨光熹微時,“賡織”——守藝人非遺傳承實踐團來到黃河文化館,在展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有序進入的展館進行參觀。隨后,實踐團順著黃河在東營流過的痕跡先后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