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獲悉,本市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去年年底,文旅部發布關于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天津共有14個項目入選。至此,天津國家級非遺項目數量增至49項。“見人見物見生活”,秉承近年來形成的非遺保護工作理念,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展覽展示,通過參與豐富多彩的非遺實踐活動,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非遺。
非遺話題線上線下受關注
剛剛過去的春節,本市非遺活動從線下延伸到線上,項目繁多、引人入勝。其中,“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活動通過“視頻直播家鄉年”,在線上平臺開展以短視頻、直播形式記錄和展示天津豐富的年俗活動。以津南區線上展示為例,70個非遺項目的線上展示,讓喜愛非遺文化的人們充分了解津南區豐富的非遺文化。線下活動中,河東區的“我們的節日——元宵節”非遺花會展演,南開區“運河拾遺舞春龍”非遺文化展演、五行通臂拳在老城博物館成立傳承基地等,現場人氣爆棚。這些線上線下的非遺活動既展示了本市豐富的非遺資源,也為這個春節增添了年味兒。
“非遺扶貧”“非遺保護”“非遺產業”……今年的全國上,有關非遺的話題也被頻頻提起。全國人大代表喬進雙梅的議案是《關于加大彝繡等非遺文化的產業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議》,她建議讓彝繡等非遺文化進入校園,在一些中小學、中專學校開設彝繡等興趣班;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工藝設計師張淑芬表示,當以“傳承+創新”為抓手,把傳統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浸潤生活氣息 非遺魅力十足,探索將非遺技藝、民俗等元素融入鄉村振興,為脫貧致富持續“造血”。
非遺保護工作成果顯著
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顯示,截至2023年2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42項,認定了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共計1709項,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計3068人,設立了24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立了100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除此以外,國家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年在成都舉辦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大力宣傳非遺文化,提升非遺的生命力。
本市在非遺傳承和保護上也取得豐碩成果。“十三五”期間,本市非遺工作在健全非遺保護體系、非遺立法進程、推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等方面成效顯著。特別是穩步推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珍貴資料。“十四五”期間,本市將在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實施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保護傳承評估制度,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實施曲藝傳承發展計劃、推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方面著力推進。
“見人見物見生活”,浸潤著生活氣息的非遺,正在越來越多地融入人們的生活。
今晚報 劉桂芳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2024年12月4日,盤點“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非遺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乙巳春節是版春申遺后的首個春節,讓我們一起盤點首個“非遺版”春節里的節里非遺年味。此次巡演活動不僅展示了豐富的地方民
2019臨沂民俗非遺文化廟會,將于12月6日盛大開幕,屆時會有民俗表演,抖音歌舞秀,漢服旗袍秀、舞龍舞獅以及民俗小吃空降現場,出示此文,門票免費送,10萬逛吃劵全城派送.文中有驚喜~2019臨沂首個民俗非遺文化廟會讓我們開啟臨沂民俗非遺文化
2023年10月11日晚,商學院杜永紅教授在2128多媒體大教室舉辦了以“數字時代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為主題的講座,旨在探討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結合新媒體更好地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