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臺灣青年孫欣逸體驗苗族刺繡。(圖片來源:貴州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8月15日訊 “衣服上的精美圖案真的是繡上去的?”“她們戴在頭上的銀飾帽重不重?”“紙漿真的能做成雕塑?”“‘中國天眼’看起來比我想象中更大、更厲害”……在參觀的路上,臺灣師生和家長不斷發出疑問和驚嘆,并紛紛拍照分享給臺灣的朋友。
日前,在貴州任教、學習、就業及生活的近30名臺灣師生和家長,參加了由貴州省臺辦主辦的非遺文化研習營活動,先后到貴州平塘一睹“中國天眼”的國之重器風采,到惠水、花溪等地體驗苗繡、扎染等非遺制作工藝,并“打卡”貴州省博物館探索歷史奧秘、感受歲月變遷。
從臺灣來貴州讀書的林思妤,從小就對宇宙心存好奇,攀登了668級臺階,站在可觀看“中國天眼”全貌的觀景臺上,她轉著圈兒從不同角度欣賞和觀摩這口“大鍋”,“似乎和未知的宇宙拉近了距離,感覺一路上的艱辛都值得?!?/p>
在貴州從事教育工作的黃美瑜,2011年就從臺灣來到貴州。此次研習營活動不僅讓黃美瑜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精美服飾大開眼界,也讓她感受到了貴州10余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得剛來貴州去學校時,道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現在貴州都已經縣縣通高速了,交通四通八達?!?/p>
參觀完貴州省博物館,黃美瑜除了對少數民族文化贊嘆外,不少文物、恐龍化石等也讓她流連忘返,“貴州和臺灣的博物館可以進行文物聯展,增進大家的文化交流?!?/p>
參加此次研習營活動的臺灣家長陳靜坦言,小朋友在臺灣和貴州都待過,在臺灣上小學時常會有同學問她“大陸和貴州什么樣”,有時候小朋友會解釋不清楚,相信參加這次活動后她會有更深的感觸,也可以更好地向臺灣同學介紹貴州和大陸。(中國臺灣網、貴州省臺辦聯合報道)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高唐老豆腐是山東聊城高唐縣的非遺美食,素有”要長壽,吃豆腐”的說法呢!不管是建水豆腐的古法技藝,還是徽州毛豆腐的別樣風情;無論是高唐老豆腐的皇家典故,還是小蔥拌豆腐的清白品格,每一道豆制品美食背后,都承載著獨特的地方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
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207人確定為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