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侗人文庫”揭牌儀式在貴州省黎平縣舉行,標志著黎平縣對侗民族文化研究、傳承和弘揚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開啟了黎平深化對“侗族大歌”等非遺文化研究新的篇章。
黎平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勞文輝,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志勛,縣政協副主席楊勝華等出席揭牌儀式。
揭牌儀式后,與會人員還實地參觀了“侗人文庫”建設情況,并開展侗文化保護傳承交流座談。
“侗人文庫”揭牌儀式。石正宏攝
據悉,該項目是由“侗人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投資200余萬元建設的首家“侗人文庫”,2021年12月建成,位于黎平縣天璽灣,是一家非盈利性民間侗族文化研究服務場所。目前,文庫主要收藏有侗族著名文化研究學者現年79歲高齡的鄧敏文和夫人龍月江數十年來收集、珍藏、整理、撰寫的諸多有關侗族文化研究的珍貴資料,其中與侗族文化有關書籍約2000冊,與其他少數民族有關書籍1000余冊,資料種類包含書籍、民間手抄資料、錄音錄像、照片、文章等。文庫現已收藏有各種書籍4000余冊,是研究侗民族文化的資料“寶庫”。
“侗人文庫”和鄧敏文的家鄉情懷
自1986年10月“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秋季藝術節上驚艷亮相,到2009年9月侗族大歌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3年,侗族大歌從無人知曉,到一步步走入人們視野,更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其中,不僅有侗民族同胞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堅守,更有一大批默默無聞、長期致力于侗民族文化研究、保護、傳承的“侗人”辛勤付出。鄧敏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鄧敏文1943年出生于黎平縣竹坪村一個侗族農民家庭,從小對侗族大歌耳濡目染,對侗族文化充滿感情。1991年,還在北京工作的他,當了解到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保護處境艱難、傳承困難,甚至有面臨失傳的危險后,令他十分憂慮。之后,他通過自媒體發表文章《救救大歌》,向社會呼吁,引起全國侗學界的共鳴。2002年后,鄧敏文多次呼吁,經多方協調努力,黎平縣各中小學校開始組建侗族大歌隊,培養侗族文化人才。2003年,黎平縣啟動“侗族大歌搶救、保護、傳承與發展”項目,并啟動侗族大歌非遺申報工作。鄧敏文還籌集20余萬元資金,在黎平縣巖洞鎮巖洞村四洲寨創建“侗人文化家園”,開展侗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直至后來“侗族大歌”申遺成功。
歷史上,侗族人民沒有本民族文字,多靠口口相授,或借用漢字書寫、記錄本民族文化。受各種因素制約,涉及侗民族文化相關資料大多零星散落在民間,或掌握在少數記錄者個人手中。同時,部分專家學者搜集到的侗人文化資料或創作、研究的成果大多也未能得到有效保存,難以實現成果分享和向外界傳播。為解決這些長期困擾侗民族文化研究、傳承中的難題,2003年退休后,鄧敏文回到家鄉黎平,籌劃建立“侗人文庫”,并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和國內外侗族學者的著作、侗學書籍及有關侗族研究資料集中收錄,為侗族人民和熱愛侗族文化的研究學者提供堅實支撐,全力為侗族文化保護、研究、傳承和發展作出自己貢獻。
侗文化保護傳承交流座談會。石正宏攝
凸顯文化力量助力高質量發展
民族文化和生態文化是黎平縣的發展優勢,也是兩大“寶貝”。以“侗族大歌”為代表的侗民族文化,更是璀璨奪目,豐富多彩,發展優勢得天獨厚。“侗人文庫”揭牌后,黎平將進一步發揮侗民族文化助力高質量發展文化平臺作用,積極用好與廣州佛山對口幫扶機制,依托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極力推動當地民族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風好帆正懸,奮進正當時。當前,黎平正搶抓重大歷史機遇,找準突破口,用好用足政策,加大挖掘、整理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資源優勢,圍繞打造黔湘桂三省(區)侗民族文化中心,凝聚各方之智,匯聚各方之力,奮力譜寫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楊勝澤)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