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濟南8月28日消息(記者張慧娟)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8月25日至29日在山東濟南舉行,圍繞“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這一主題,主會場設有“新時代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參展的284個非遺項目充分展示了非遺保護傳承的“中國實踐”。
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超過10萬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以傳統工藝類為主的非遺在帶動城鄉就業、促進增收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助力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截至今年6月,我國支持各地設立非遺工坊2500多家,其中1400多家設立在脫貧縣。
“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是本屆非遺博覽會的重頭戲之一。來自中西部地區的46家非遺工坊不僅實景化再現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也展示了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
“我們現在也保留著一個最古老的蠟染技藝,那是手工畫蠟玩植物染色……”貴州丹寨一家苗族蠟染技藝非遺工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工坊成立至今已經有十多年,吸納了當地村寨里40多名農民參與蠟染制作,實實在在帶動了他們收入增長:“最初,他們在家里只是在農閑的時候做一些平時穿的衣服。我們工坊在這里之后,他們慢慢地有了收入,平均2000到3000塊錢一個月,有的多的,五六千塊錢也能拿到。”
展會現場資料圖:苗族蠟染技藝非遺工坊內蠟染制作(記者張慧娟攝)
深山里的非遺工坊如何對接更廣泛的市場需求?這家蠟染工坊融合了傳統圖案紋樣與現代都市審美需求,在電商平臺打開了銷路,使得工坊的收入更有保障。這位負責人說:“我們把它轉化成T恤、小衣服、包等這些大家能用得到的東西。銷路目前還可以,像今年已經有的訂單,大概十幾萬個包。還有其他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一些零售商到我們那里去拿貨。”
麻編技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當地一家非遺工坊采取“公司+生產基地+農戶”的訂單合作模式,由村集體提供場地、人員管理,企業負責人員培訓、產品研發和銷售,村民可以零投入、無風險地參與非遺工坊的麻編生產。
現場展出的麻編制品(記者張慧娟攝)
說起非遺工坊對當地村民生活的改變,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璟感觸頗深:“不僅僅是收入增加的這一部分,其實從他的精神面貌我覺得改觀挺大的。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精神上的這種提升,可能更愉悅他的身心。”
近年來,非遺賦能文旅融合成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中的一個亮點。本屆非遺博覽會設立了“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越窯青瓷、唐三彩燒制、楊柳青木版年畫、景泰藍制作等一批反映大運河沿線風土人情的非遺展示、展演,為拉動運河沿線省市的文化旅游消費帶來更多機會。參展的南京云錦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也是有去研發云錦的研學活動,小朋友可以來畫意匠稿,如果是成人,我們有云錦的刻畫。這類的研學活動可以讓他直接參與到云錦作品的創作里面。”
現場展出的越窯青瓷茶具(記者張慧娟攝)
國家級非遺王星記扇制作技藝現場展示(記者張慧娟攝)
現場展出的國家級非遺唐三彩制品(記者張慧娟攝)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近日,記者從荊楚理工學院獲悉,該校藝術學院教授劉曉靜組織推薦的傳統舞蹈——《蓮湘》成功獲批荊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207人確定為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