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隨著時間的流逝,漂亮的花朵終將會枯萎凋謝。這是自然的規律,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為了留住一朵花的光彩和嫵媚,古人也想了多種方法,而纏花和絨花則是以另一種形式,留住鮮花的綻放之美。
纏花
纏花是一種擁有悠久歷史背景的傳統民間技藝,就是用多色絲線在以紙板或者銅絲扎成的胚架上纏繞出鳥、獸、蟲、魚等美術品。
它汲取多種美術的精華,融匯了繪畫、剪紙、景泰藍、剌繡、編織、雕塑等工藝的特點,獨創出的一種高雅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形式。
纏花每件作品都具備雕塑的立體生動感。人們常常稱它是“立體繡花”、“線藝雕塑”、“立體工筆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手工纏花春仔花發飾步搖
春花
閩南一帶叫“春仔花”
具有古樸、典雅、自然、大方的特點
既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又有較強的實用性
因閩南話中“春”與“剩”諧音
象征著年年有余
在各種節日中戴上一朵春花
寓意期望
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寶銅纖纖
纏繞千年美麗
絲線細細
系緊相思美好
造物之美,匠心之意
皆融于其中
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購買
手工纏花蝴蝶流蘇發簪
蝴蝶是最美的昆蟲
通常被譽為
“會飛的花朵”、“蟲國的佳麗”
不管是在古人的詩句中
亦或者是現代各類產品中
總能看見蝴蝶的身影
它是一種高雅文化的象征
也總能給人們以鼓舞、陶醉和向往
在漫長又黑暗的裹繭歲月中
蝴蝶歷經忍耐、痛苦
最終化繭成蝶
完成靈魂的升華和蛻變
生活就像一只蝴蝶
沒有破繭的勇氣
哪來飛舞的美麗
愿你
頭戴最美的蝴蝶
也遇見最美的自己
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購買
手工纏花雙面花抓夾
花開花落
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
笑看花開
是一種欣喜
靜賞花落
是一種內心深處的回歸
花可以把春天治愈
同樣也可以治愈自己
要相信
花會沿路盛開
你以后的路也是
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購買
如果說纏花是一種內斂的精致和優雅,那么絨花則是給人一種熟悉的親切感。
絨花
絨花
是我國一項傳統的非遺技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絨花,又名“宮花”、“喜花”,是由絹、絨、紗等制成的人造頭花,顏色鮮艷且形象逼真。又因諧音“榮華”,寓意富貴榮華,為人們所喜愛、贊美。時至今日,部分地區在遇到重要節日時,依舊會以絨花作襯,來添福氣、討好兆頭。
傳統的絨花制作技藝要求每一道工序都必須手工完成,對于制作者的能力水平和經驗要求極高,需要經歷劈絲、拴絲、裁絨條、滾絨、打尖、熨平、修剪等多道工序。
仿絨花手工描金發飾步搖
《后漢書·輿服志下》記載,“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通俗來說,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步搖。
一朵絨花的誕生,是巧思和匠心的凝聚。
桔色代表了陽光和溫暖,給人滿滿的生機和活力。桔色的絨花搭配毛絨絨的觸感,更是給人一種柔軟的親切感,讓其更具生命力。
不管是從造型還是色彩來說,絨花大都體現了人們對于吉祥寓意的喜愛。
將一朵絨花戴于發間,移步輕搖,幸福感、滿足感也會油然而生。
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購買
纏花和絨花雖然沒有金銀珠寶的耀眼奪目,也沒有翡翠玉石的自然靈性,但是它承載著傳統手工藝人的創新精神,蘊含著獨特的東方美學,這些足以讓其盛開出璀璨不朽的傳奇之花。
非遺與文創是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創意領域的行業交流平臺,亦是專注于非遺與文創行業研究與傳播的專業自媒體。平臺第一時間進行行業資訊發布、重大政策解讀、專家觀點分享、影響力事件報道以及非遺人物的專題采訪、非遺項目的梳理普及。我們期望通過深入的研究與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關注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不斷擴大非遺與文創行業的“朋友圈”。我們愿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攜手打造有溫度、有態度的學習、交流、展示平臺,讓非遺融入時代、走進生活。
非遺與文創
聯系我們
電話: 13520769768(同微信)
地址: 北京弘祥1979文化創意產業園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
1月26日至2月3日,安徽供銷年貨大集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在1000多家商戶中,非遺手作專區格外受到歡迎。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陽剪紙傳承人楊曉紅正在制作一個立體的春字剪紙。”除了單張的剪紙,還有將剪紙封在陶瓷杯、保溫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5年1月15日,圓通西路社區寒假托管班開展了以“趣味醒獅,傳承非遺”為主題的醒獅制作活動,此次活動旨在通過讓孩子們動手實踐的方式,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的醒獅文化,培養他們的藝術興趣和創造力。醒獅手工制作對孩子們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傳承,更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