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態化”傳承非遺 浙江南潯激活傳統文化生機活力
南潯第十四屆魚文化節(資料圖)。 陸志鵬 攝
中新網浙江新聞12月21日電(施紫楠 陸志鵬)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文化禮堂內,絲竹傳人楊培根正在教村民學絲竹,清新典雅的絲竹管弦樂回蕩在古樸優雅的禮堂上空。
楊培根14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藝,當時,絲竹在荻港盛行,村里很多人都會演奏。隨著時間推移,這項民間藝術漸漸被“淹沒”。
“一般人學精、學好并不容易,所以我特別希望這項民間藝術能代代相傳,不斷發揚光大。”楊培根說。
令楊培根開心的是,這些年,和孚鎮綜合文化站組建起了絲竹班,已經連續在和孚鎮民當村文化禮堂、新荻村文化禮堂、重兆村文化禮堂和長超村文化禮堂授課,古樸的絲竹民間音樂重新恢復生機。
2016年,荻港民間絲竹成功入選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7年,荻港民間絲竹獲浙江省“非遺薪傳獎”。
俯瞰和孚水域。 陸志鵬 攝
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傳承好、保護好。為此,和孚鎮加大非遺傳承和保護的資金投入、政策投入與文化引導,優化非遺傳承人的生存環境,提升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文化氛圍。
目前,和孚鎮共有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6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荻港民間絲竹、舞龍、馬燈、運河船拳等成為各大主題文化節的亮點。
眼下,這些非遺資源,正融入民眾生活、融入旅游發展,助力當地文旅融合。
魚文化節現場(資料圖)。 陸志鵬 攝
近年來,依托桑基魚塘系統和厚重的千年漁文化,和孚鎮正打造出一個以古村、民俗、美食、非遺為特色,融魚、桑、農、耕、橋、水為一體的江南水鄉魚桑樂活小鎮。
“下一步,我們將從‘傳承、體驗、度假’3個層面,助力非遺資源有效地轉化為旅游資源與文創產品,進一步豐富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核,激發傳統文化的生機活力。”和孚鎮相關負責人說。(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