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淮河,源遠流長。明光特殊的地理位置,營造出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帶來了南北不同的文化流派,使得這里的民間文化得到了豐富多樣的發展。
明光錢桿舞起源于古代的“拜錢桿”祭祀活動,它也叫“打燈桿”、“抬錢桿”、“耍錢桿”、“拜錢桿”,是明光市柳巷鎮最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其歷史悠久,流傳極廣。從古至今已經流傳了幾百年,它有什么樣的魅力能夠流傳至今,今天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一、歷史起源
明光柳巷錢桿舞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它起源于古代的“拜錢桿”祭祀活動。古時官員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開展了“拜錢桿”這種祭祀活動來保佑風調雨順。為了取信于民增強百姓積極性,便命人用竹制成了三節七孔的小竹筒,并在其中插上銅錢。這種竹筒長約一米至兩米,用麻繩和布條等材料制成的。其制作方法是:首先用麻繩將三節七孔的竹筒打一節口,然后再用布條等材料打一節口作為筒口,用麻繩將三節七孔的竹筒捆成圓筒形的竹棍作為錢桿。
據當地老人回憶,每逢元宵佳節或重大節日(如春節、元宵節)都要舉行拜錢桿活動,其目的是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
二、表演形式
明光錢桿舞的主要特點是,其動作有“走”“轉圈”等多種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有其獨特的含義。表演時,一般由男演員、女演員組成一個組合;表演動作時,男演員在前面行進和跳躍,女演員則在后面跟隨;表演中的隊形變化多樣,且速度快,表演者動作靈活多變,生動形象,表情夸張可愛,表演形式為單人舞、多人群舞和集體舞錢桿舞等。錢桿舞中的人物造型也是多種多樣。
如:“關公坐刀”是根據關羽手持大刀的形象,再配上一對銅鈴作為點綴;“關羽坐刀”則是把關羽和馬相結合在一起;“劉備、張飛、趙云、諸葛亮等人物形象則是根據《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形象來設計的。 因此,錢桿舞中有不少關于歷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和傳說。主要表達內容是“送神”(也稱“請神”)、“拜錢桿”等。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迎財神、敬神靈、祈求豐收和保平安”等。
三、發展現狀
錢桿舞是明光市柳巷鎮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已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于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明光錢桿舞的表演形式發生了變化,表演場地從以往的節日街頭表演轉變成了廣場公園等場所的即興表演。如今的柳巷錢桿舞隊已經不再局限于一個地點了,在該鎮境內也有了一定規模,并多次參加各種大型活動。
四、傳承意義
明光錢桿舞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祈求神靈保佑、消災避禍、吉祥如意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具有一定表演水平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體現出了明光錢桿舞自身獨特的風格,且具有與其它錢桿舞表演形式不同的兼容性特征。漂亮的錢桿飛舞,嘩啦啦的銅錢串脆響,使其更具有觀賞性和趣味性。再配上悠揚的民間小調,給予當地人們一種美的享受。
如今的明光錢桿舞不僅保留傳統的錢桿打法,又結合其它舞蹈元素,使得明光錢桿舞看起來更美;此外利用錢桿敲打身體穴位更具有保健作用,深得當地百姓的喜愛和追捧。明光錢桿舞還走進了校園,定期為學生表演和傳授錢桿技藝,培養了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們從小就喜歡熱愛民間藝術,使明光錢桿舞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后繼有人。
提起四川民間舞蹈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鍋莊舞因為很多四川人都有過跳鍋莊舞的體驗在四川除了鍋莊舞還有很多美麗的民間舞蹈下面就和文明君一起來了解四川這些民間舞蹈!鍋莊舞進校園,傳承民族文化
2006年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津市共計30項民間美術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市非遺,“泥人張”彩塑民間舞蹈掛甲寺慶音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大沽龍燈,漢沽飛镲,劉園祥音法鼓,林亭口高腿子高蹺,海下文武高蹺, 蠟廟小車天津市非遺;泥人張彩塑為天
1、面對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瀕臨消亡及同化的現狀非遺舞蹈的傳承現狀,為保護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非遺舞蹈的傳承現狀,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傳承通常來說,現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環境傳承另一種是群眾傳承還有一種是社會傳承環境傳承是指通
解放后非遺蓮花落,現已有78歲高齡非遺蓮花落的民間藝術大師吳修富非遺蓮花落,根據年輕時理發師表演泥神道動作非遺蓮花落,便悉心學習和模仿,并揉進秧歌舞耍耍跳喪舞竹蓮湘等民間舞蹈,配上“蓮花落”非遺蓮花落的曲調,唱詞則根據需要即興創作,見什么唱
1、二四川非遺竹筒上雕川西風俗竹雕非遺,該雕刻的特點是圖像非常傳神,花鳥樹木都可以還原本尊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筒雕刻也被稱為竹刻,被很多人稱為竹雕,其實就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出很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用這樣的竹筒。2、遠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