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介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文化價值以及說明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來揭示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關鍵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保持和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是世界性研究的主題和熱點,也符合我國民族文化保護的政策主旨。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推進,世界的文化領域發生巨大的變化,孕育少數民族精神家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巨變中受到強烈的威脅,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加強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是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時也對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特征上更注重表現少數民族的特色與風格。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民族語言、服飾、飲食、風尚習俗以及民間儀式、節慶、競技活動;各種地方戲曲和相關的面具、道具以及服飾制作工藝;民族或民間音樂及樂器制作工藝;各種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傳統工藝、手工藝,如織染、刺繡、雕刻、陶藝、漆器、剪紙、年畫等等。歸納起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形態文化,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部分,它是由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和藝術實踐中長期積累培育出來的。民間的文學、戲曲、舞蹈、音樂、繪畫和工藝品創作均屬此類淺談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它通常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固定下來,傳于后世。另一類是行為文化,它是以民俗民風形式出現,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已形成定勢起居動作之中的民俗文化就屬于此類。
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少數民族的豐富壯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顯得更加絢麗多彩,成為世界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觀。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因為各自的生活環境、文化發展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氣候條件的不同孕育了不同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如北方草原地區、西部高原地區、東北森林地區的少數民族實行游牧或狩獵經濟,性格強悍、勇猛,體現出這些少數民族在同惡劣環境進行抗爭的歷程中形成了粗獷的文化特點;南方農耕世界的少數民族實行以種植業為主的經濟,性格細膩,體現出這些少數民族在定居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特別愛故土、愛家鄉的文化傳統;沿江、沿海、大湖地區的少數民族多以捕魚經濟為主,性格溫柔,體現了這些少數民族在風里來雨里去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特別能吃苦耐勞的文化傳統。各少數民族特色的多種多樣的文化遺產的同時存留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許多天才的藝術創造,無與倫比的藝術技巧,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能深深打動人類心靈、觸動人類情感。通過這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形象地看到當時的歷史事件、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習俗以及他們的思想感情、藝術創作方式、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大量的文化藝術創作原型和素材,可以為新的文藝創作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當代許多影視、小說、戲劇、舞蹈等優秀文藝作品就是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孕育出來的,很好地發揮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藝術價值。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僅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有審美價值,就連民族社會習俗、服飾織染、婚喪禮儀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內容,具有重要的審美藝術價值。
三、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各少數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積淀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的思想精髓。社會和諧價值是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價值目標。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和諧價值主要體現在:第一,社會要求每一個成員都變成其合格的個體,標準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會成員都掌握本社會的文化。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個體學習社會獨特的文化,接受、適應并在這種文化中成長發展的過程。個體接受了社會獨特的文化也就是對這個社會進行了價值認同,從而有效地融入社會而達到社會和諧。第二,在當今張揚個性的社會中,我們需要通過倡導傳統倫理道德,鼓勵向善的個人美德,而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就含有大量的傳統倫理道德資源。在保護、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選取、展示、宣揚其中的美好向善的倫理道德資源和內容將會極大地有益于我們當今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文化的國際交往有助于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對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同樣的功效。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發揮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交往作用,通過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推動國際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地區和諧穩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成為國家之間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橋梁,民族之間聯系溝通的紐帶。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
《我與我身邊的文化遺產》《我們是文化傳承人》大家紛紛表示,此次演講比賽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青少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借助演講和講述的形式,不斷去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交流表達能力。
白孔雀藝術世界非遺市集開張,市民在挑選工藝品。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藝術展覽和創意市集等多元化業態,白孔雀呈現出聚集效應,不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藝術創新工作室和公眾的目光,也逐漸成為京城文化消費新熱點。白孔雀藝術世界從傳統的老式商場轉型為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