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閻璧杰
中國琴會會員,天津古琴發展協會常務副會長,《<琴學叢書>整理研究輯刊》編委會編委,天津工業大學古琴客座講師,第一、二界京津冀大學生古琴藝術節特約嘉賓、藝術指導;第三屆藝術節音樂會總導演,天津長風琴社創始人。致力于古琴教學和古琴文獻整理研究工作。受邀于國家全運村、浙江省博物館、天津音樂廳、天津博物館、天津河西文化中心、中新友好圖書館等重要國家級省市級文化場所開展古琴文化系列講座及演出等,為北方網、今晚報刊等媒體多次報道。
關于古琴: 古琴,古稱“琴”,又名瑤琴、玉琴、絲桐、七弦琴等,是中華民族最歷史悠久的傳統樂器之一,至少擁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類樂器,古琴當之無愧是華夏藝術文化中的瑰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Q:是什么機緣巧合讓您與古琴結緣?
A:我從小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家里也很是支持,四歲多的時候學習書法繪畫等,可能對傳統的文化和藝術有著莫名的親近感,包括專業所學也是文學專業。小時候除了學習書畫,還在小學時學習鋼琴、國際象棋等,人們有時夸我“琴棋書畫”占全了。我固然知道“琴棋書畫”中的“棋”是指圍棋,但是中國實際的“琴”是什么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小時候網絡資源不是很發達,而我見到的古箏和古箏演奏的樣子也和中國古代的傳統審美尤其文人審美存在一定的出入。直到中學時,我在天津圖書大廈見到了墻上掛著的古琴,雖然沒人告訴,但是冥冥中覺得那一定是真正的古琴,因為它的樣子太符合漢民族典范的審美傳統了。后來08年奧運會開幕式時我在電視中第一次聽到古琴發出的聲音,真是太吸引我了。后來開始了學習之路。
所以說,我對古琴有一點類似相見恨晚、一見如故的情結,好在能及時付諸行動,猶未晚也。
Q:您覺得古琴相比其他樂器的不同之處在哪里?
A:古琴跟很多樂器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反倒身為彈撥樂的它與大提琴有很多方面很相近。它們的音域都相對偏低沉,有效振動弦長非常的長,左手按弦把位的音位都比較大。這決定了古琴和大提琴都不是適合以快速指序炫技為長的樂器,相反都注重在相對緩慢的音的接續中把握紛繁而微妙的變化。所以,對右手出音質量的高要求和注重精神性內涵的特點是它們的器樂構造原理所決定的。
這點上,造就了古琴在文人心中的獨尊地位,它滿足了中國文化主體更注重涵詠蘊藉的精神內涵的審美需求,于是在歷史上比其他樂器更有優勢的贏得了崇高的文化及社會地位。
此外,古琴的音色極為豐富,大類即分為散音、按音、泛音三種;而散音發出后音色每秒都在發生變化;琴不同位置按音的音色也有細微差異;純甲音和甲肉混音的內外向指法音色又大有區別,善于利用這種“交響性”以音色陣的交互構筑音樂形象是古琴鮮明的特色,用古人講,是“陰陽相濟,虛實相生”,這也是其藝術優勢之所在。
Q:對于那些對古琴感興趣,想要涉崇高的文化及社會地位獵古琴學習的朋友們,有哪些建議嗎?
A:我覺得首先要有一個端正平和的態度。不仰視,不俯視,不畏難,心態平和地直接起步,直面起步階段的問題。要知道自己馬上將要學習的是一門藝術、一種樂器,而不是這種樂器的某一兩首曲子。如果希望快速學會一兩首曲子就行好在朋友面前“露露臉”,那其實建議應該換一種出聲就能奪人的樂器,此類需求非古琴之長。而且知雅而為雅,則難雅。以不功利的心態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中去,才散發璀璨的魅力。
第二當然是要勤加練習,尤其是基本功的練習。一門藝術是由“功夫”支撐起來的,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人們天然地具有敏銳的音樂欣賞力,沒有扎實基本功支持的琴曲也不會得到真正的贊賞。只有堅持正確的“路數”和堅實的“功力”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演奏出一首又一首精彩的古琴樂曲。所以,學習古琴不能投機取巧、貪多、貪快,要善于思考、在科學的方法下勤加練習才是“王道”。
最后,一個藝有所成的人要有開闊的胸懷和視野。有很多朋友最開始是因為喜歡傳統文化而想要學習古琴,有人是因為純音樂性而喜歡,有人是為了修養自身的心性,他們的認識不同、結緣的角度不同,但都是古琴可貴的知音,沒有高低正誤之分。但是能否保持一個開闊的胸懷極大地影響了隨后藝術道路的寬廣程度。因為堅持一個觀念道路而站到了另一條道路的對立面,或者具體說因為喜歡中國文化而拒絕接近西方文化,因為喜歡古典而排斥現代,因為喜歡古琴的文化性而割裂了它的音樂性,或者反之,都嚴重阻礙了人們放空心境去擁抱整個藝術的世界,也阻礙了自己藝術的發展。所以,勤加練琴、閱讀文化類的書籍并思考,廣泛學習多種樂器、多種藝術門類,學習中西方樂理知識,欣賞中西方不同門類的音樂,都將協助你踏上古琴藝術領域突破自我、尋找自我、發展自我的英雄之旅。
Q:在如今流行音樂盛行的大趨勢下,是什么讓您一直堅持對古典文化的追求?
A:這個問題非常有意義。我覺得流行音樂不是洪水猛獸,它和古典文化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以為,古典文化并不是因為當代流行文化而“沒落”的,古典藝術也不會因為它有可能的未來流行而變質。古人對“時人貴遠賤近、聲向實背”的批評大抵是這個意思。
我也非常喜歡流行音樂,覺得流行音樂和傳統文化都滿足和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而我確實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一些領域的衰微,或者說,當一個領域需要人堅持的時候,本身就說明它還不夠好,存在很多問題。而能發揚它的唯一途徑是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讓它自身變得更好,而不是其他。這個需要我們無功利地就憑借當初的喜愛這一“初心”不知不覺地不斷投入精力,去豐富和發展這一藝術門類。
當然,如果這種自發的行為可以叫做堅持的話,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是因為“我喜歡,它值得”。然后就能造就這種文化藝術的偉大。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爱敺沁z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