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讓中國“非遺”項目達到了43個。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作為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且文明沒有中斷的唯一古國,這并不讓人意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僅是中國璨若星河“非遺”項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
“非遺”大多誕生、成長于生活,曾是歷史煙火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時過境遷,有一些也面臨逐漸被埋入“灰塵”之中的危險。
為了留住這份歷史的記憶,傳承文化的基因,這些年來,國家從制度和執行層面都加大了對“非遺”的保護。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投入國家非遺保護資金近百億元。中央財政更按照每人每年2萬元的標準,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予以補助。從2022年開始,對傳承活動評估結果為優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增加了5000元補助經費。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是世界上“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筆者看來,保護傳承雖努力,但卻不夠。想要“非遺”更好地活下去,要引導他們再次走進煙火生活。
95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郎派面塑藝術傳承人郎佳子彧,還有另一重身份——活躍于短視頻平臺的“網紅”。為了“讓老手藝在今天發光”,他將傳統非遺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將本土文化與青年文化相嫁接,拍攝制作面人的短視頻,與偶像流量IP合作,推出的大量“國潮”文創產品受到了網友的歡迎,自己在各大網絡平臺的粉絲累計已超200萬。
郎佳子彧不是孤例,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承人開始觸網傳播。比如,到去年10月,入駐快手短視頻平臺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覆蓋率達97.9%,有超過5847萬位非遺創作者在平臺上生產內容,非遺相關視頻總播放量達4688億,點贊量達109.5億。
“非遺”觸網、創造的“國潮”精品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今年“雙十一”,很多非遺產品登上了銷售榜的C位。僅天貓平臺,就有超過6600家非遺店鋪開展直播銷售,成交額近2億元。另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實驗室等發布的《2021非遺電商發展報告》顯示,淘寶、天貓平臺上的非遺消費者數量、人均消費支出連續3年增長,購買非遺商品已在年輕人中形成潮流;非遺商品消費規模過億元,85后、90后是非遺商品消費的主力。
毫無疑問,這樣的現象,不僅讓“非遺”跨越歷史的塵埃走進了當代青年的生活,更給它們的生命提供了源頭活水,滋養“非遺”之樹茁壯成長。
泰戈爾說:“古老的種子,它生命的胚芽蘊藏于內部,只是需要在新的時代土壤里播種。”將“非遺”引入煙火生活,就是要在新時代的土壤中播下那顆古老的種子。“非遺”是一顆特殊的種子,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民族記憶、文化傳承,那片曾讓它枝繁葉茂的土壤并沒有改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文化基因也一脈相承,現在的煙火生活就是它最合適的生長土壤,當它落入其中,相信它一定會在這片土壤里再次繁盛。(鄧崎凡)
鄧崎凡(工人日報)
來源: 工人日報
下一篇
關于征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公告征集韶山市級非遺項目,旨在加強韶山非遺保護工作,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文化強國、紅色韶山貢獻力量。我們鼓勵各類具有韶山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歷史價值的非遺項目積極申報。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韓靜)6月6日,衡水市景縣景州塔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當地舉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暨端午粽飄香活動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大家品非遺、看演出,沉浸式享受一場文化盛宴。并將非遺與旅游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打造了一批非遺旅游、研學產品和
1月10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平遙古城舉辦2025山西省“非遺賀新春”推廣活動,活動發布了《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數百項“山西非遺賀新春”系列活動,將為游客帶來一個體驗感十足的“非遺春節”。《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發布活動發布了《山西春
季亞群作為非遺手工布藝傳承人,將工作室搬入金企(北京)科技集團河北省殘疾人新業態就業創業服務基地,手把手教授聽障學員技藝。非遺布藝助殘項目不僅為殘疾人提供生計,更重塑其社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