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每一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以下簡稱“春晚”)為了讓全國人民都樂在其中,自然要包含各式各樣的節目。磅礴大氣的歌舞類節目唱出齊聚一堂的歡樂,語言類節目如相聲小品,則負責調節氛圍,或感人,或逗笑。而近些年,另一個類別的節目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今年春晚中的《滿庭芳·國色》和《百鳥歸巢》。傳統文化元素和非遺類的節目越來越讓人驚艷,得益于人們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視。
百鳥歸巢(圖源央視網)說起非遺,其實“常駐”在春晚中的非遺,得數戲曲類。京劇、川劇、豫劇、越劇、粵劇、昆曲、黃梅戲等非遺項目都登上過春晚的舞臺,陪全國人民共迎新春。2023年春晚中,戲曲節目《華彩梨園》廣邀戲曲名家、“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戲曲演員和少兒戲曲愛好者,與各戲曲名家共聚,同臺獻技。也正是在今年的《華彩梨園》中,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福建莆仙戲首次登上春晚舞臺。
同樣“常駐”于春晚中的節目,還有武術類節目。今年的《演武》由趙文卓與河南少林塔溝武校近百名學員共同演繹,以四時之景變化體現練武之人的持之以恒,展現出中華武術的精氣神。
今年春晚中讓人眼前一亮的節目,《百鳥歸巢》必得占有一席之地。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時,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即南音。在節目播出后,#百鳥歸巢唱的是什么音樂#話題迅速引起討論。南音以標準泉州方言古語演唱,讀音保留了中原古漢語音韻。因而成就了春晚舞臺上婉轉深情的節目效果。南音有著名的四套套曲,即“四”(《四時景》)、“梅”(《梅花操》)、“走”(《八駿馬》)、“歸”《百鳥歸巢》)。《百鳥歸巢》也呼應了春晚的主題:游子歸鄉、闔家團圓。
龍躍神舟(圖源央視網)雜技《龍躍神州》則體現河北省級非遺項目中幡的驚險刺激。中幡起源于隋唐,最初是民間雜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由幡桿、傘、旗子、幡面和鈴鐺等組成,十幾個套路,五十多個動作,集造型、亮相等各種高難度技巧于一身,具有一定的娛樂性。由河北省香河縣申報的中幡(安頭屯中幡),已經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少兒民俗表演《我和爺爺踩高蹺》更是將舞臺和非遺完美結合。剪紙藝術、膠東花餑餑、海陽秧歌、山東小調等大量非遺內容被搬上了春晚舞臺,喚醒了人們過年的記憶。“儀式感”這種東西,中國人幾千年前就已經擁有。
2024年12月4日,盤點“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非遺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乙巳春節是版春申遺后的首個春節,讓我們一起盤點首個“非遺版”春節里的節里非遺年味。此次巡演活動不僅展示了豐富的地方民
新橙品時裝“戲頌神州”及配飾將于9月28日上線,仙友參與“寶燈照山河”活動即有機會獲取,今天先來看看時裝細節~為了更好地傳播非遺戲曲,我們特意邀請了青年京劇演員陶宇晨,向北京市市級傳承人、盔頭藝術家李鑫老師,學習制作了這套設計靈感源自于穆桂
四川非遺有哪些)八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春節戲曲晚會》即將鳴鑼開場。今晚八點,鎖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和戲曲頻道,2024年春節戲曲晚會將并機首播,春節期間在綜藝頻道、戲曲頻道重播,央視文藝、央視頻、央視網等多平臺進行全網播
文化進萬家”2020年安徽省鄉村春晚雜技專場文藝演出在阜陽市臨泉縣長官雜技小鎮舉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臨泉的雜技表演團體已遍布全中國。如今,全縣雜技從業人員超過2萬多人,每年各雜技團隊演出300至1000場次不等,年收入近5億元人民幣。
文化節目如何更好呈現中華文明近期熱播的紀錄片和文化節目以中華文化為底色,解讀非遺、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創新講好文脈傳承的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非遺里的中國》《尋古中國》《傳承》(智慧篇)等節目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