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國印刷博物館廣陵分館副總經理張曉偉說,《群仙賀壽圖》目前存世只有三張。 崔佳明 攝
5月27日,中國印刷博物館廣陵分館副總經理張曉偉說,《群仙賀壽圖》目前存世只有三張。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5月27日電 (記者 崔佳明)江蘇揚州推出的首款非遺數字藏品《群仙賀壽圖》26日在Hi元宇宙平臺亮相,借助數字技術活化大運河非遺文化。
流淌千年的大運河,縱貫南北數千里,穿越千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揚州是中國大運河的原點城市和申遺牽頭城市,千百年來,運河滋養了揚州,為揚州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遺存。其中,揚州保存著傳統的、純手工的雕版印刷技藝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顆明珠。
雕版印刷最早出現于1300年前的唐代,發展于宋元時期,興盛于清代,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而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中國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
中國印刷博物館廣陵分館鎮館之寶《群仙賀壽圖》。 崔佳明 攝
27日,中新網記者走進中國印刷博物館廣陵分館,該館副總經理張曉偉說,《群仙賀壽圖》是該館鎮館之寶,現為國家二級文物。由于年代久遠,《群仙賀壽圖》目前存世極為稀少。張曉偉稱,據其所知,目前存世只有三張,包括館藏的這一張。
《群仙賀壽圖》是清咸豐年間,揚州“云藍閣”主人陳云藍根據揚州地方風情和民間風俗,所創作的雕版印刷品,作品以藍色為底,壽字內從上至下分別由“天女乘鳳”“福祿壽三星”“八仙慶壽”“麻姑獻壽”“東方朔偷桃”“猴王蟠桃獻千歲”等多個與壽有關的圖案組成,圖案周圍穿插布滿松柏、仙桃、亭臺、樓閣、仙鶴、仙鹿、蝙蝠、彩云等象征長壽之物,安排巧妙造型生動。
《群仙賀壽圖》不同于常規的雕版印刷作品,而是由饾版印刷而成,即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分別雕一塊版,然后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
張曉偉告訴中新網記者,為復原這一國寶級刻板,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以《群仙賀壽圖》原刻本為底本,已經成功復原《群仙賀壽圖》刻板。該作品使用棠梨木刊刻,經過勾描、上樣、引線、扯線發刀、挑刀、鏟空、刷印等步驟,活態傳承了古老的雕刻饾版技藝。
揚州已經成功復原《群仙賀壽圖》刻板,活態傳承了古老的雕刻饾版技藝。 崔佳明 攝
據了解,在揚州市委宣傳部和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指導下,由揚州運河文投集團推出的雕刻饾版非遺數字藏品《群仙賀壽圖》,旨在為助力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上線的《群仙賀壽圖》數字藏品,通過原版真跡掃描,輔以動態GIF展現形式,讓民眾可以直觀感受世界非遺、中國饾版技藝的獨特魅力,有助于大運河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揚州運河文投集團總經理朱宏兵說,《群仙賀壽圖》數字藏品上線亮相,將生成獨一無二的所有權數字憑證,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鑒賞。
未來城市一定是因數字經濟而繁榮。每一個傳統行業變成數字技術驅動的新型行業。朱宏兵表示,“讓文物活起來,將遺產用起來,讓民眾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中來。毫無疑問,數字化手段的加入,不僅使展示手段更加豐富,還有效地彌補了實體展覽難于實現的空白。”(完)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2023年10月11日晚,商學院杜永紅教授在2128多媒體大教室舉辦了以“數字時代下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為主題的講座,旨在探討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如何結合新媒體更好地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唐老豆腐是山東聊城高唐縣的非遺美食,素有”要長壽,吃豆腐”的說法呢!不管是建水豆腐的古法技藝,還是徽州毛豆腐的別樣風情;無論是高唐老豆腐的皇家典故,還是小蔥拌豆腐的清白品格,每一道豆制品美食背后,都承載著獨特的地方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
近日,為深入了解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魚游智徽團隊走進黃山市歙縣汪滿田村、瞻淇村,訪問了當地著名的非遺魚燈傳承人,了解他們在數字化時代如何促進非遺魚燈的數字化轉型探索。汪滿田魚燈傳承人汪春燕講解魚燈的來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