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古琴、聽揚劇、品美食、賞非遺……6月24日晚,“揚州·好運集”非遺主題夜市在虹橋坊和明月湖同步開市,近百個文旅集市攤位隨著夜色拉開帷幕,60個非遺攤位,10余個手工文創攤位以及20個汽車后備廂,一系列具有參與性、觀賞性、趣味性的互動體驗活動,為市民和游客呈上了一場集觀賞、游玩、互動、體驗于一體的非遺“夜宴”。
△市民在夜市體驗通草花技藝
在活動現場,琳瑯滿目、做工精美逼真的簪花、通草花、香包以及刺繡吸引大批年輕女性圍觀。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傳承人王蘊玉,耐心介紹通草花的制作工藝,許多市民聽完后都紛紛現場體驗并購買。“現場擺攤既是展示也是傳承,還能通過交流‘吸粉’,獲得更多的‘回頭客’,帶動線上線下聯動消費。”王蘊玉說。揚州市中醫院名中醫、副教授劉曉靜下班后,也急匆匆趕來“擺攤”,為現場居民提供免費義診的同時,展示省級非遺項目“然”字門內科中醫術。
△市民在夜市體驗雕版印刷技藝 通訊員 供圖
現場還有揚州雕版印刷技藝、揚州剪紙、揚州刺繡、揚州文人香制作技藝、漢民族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等展示,非遺大師現場制作將幕后技藝搬到市民、游客面前。中央主舞臺上,舞龍舞獅、板凳龍、儺舞(跳娘娘)、湖船花擔等民俗項目,木偶劇、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清曲等地方傳統文藝項目輪番展演,精彩紛呈。一項項非遺讓人流連忘返,升騰起濃濃的煙火氣。
△市民在夜市觀賞揚州曲藝
一場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有得樂的非遺市集,不僅讓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發生連接,讓更多人了解非遺、親近非遺、認同非遺,同時,也打通市民與非遺產品的“最后一公里”。“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這個廣場上跳廣場舞,或者圍著明月湖散步。這個非遺夜市很有意思,也讓我們多了一種休閑方式。”市民朱美紅說,非遺市集讓揚州人的夜生活多了一種可能。
據了解,此次非遺集市將持續至6月29日,每天下午6點半到晚上10點在明月湖和虹橋坊廣場雙市同開。在為期6天的活動里,還將免費發放2000張面值10元的消費券,讓非遺市集“活”起來、“熱”起來、“火”起來,成為揚州的消費“新熱點”和夜色“新名片”。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