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圓,闔家團圓,揚州自古便有“中秋拜月”的習俗。每年中秋夜,家家戶戶會在門口或庭院內擺一張桌子作供桌,放上月餅、團圓餅、子孫餅、蓮藕、菱角和一碗涼開水,再點一支香,除父親外,大人、孩子都參與拜月儀式,大家分別對著月公三鞠躬,儀式結束后,全家人分吃供果。“中秋拜月”是指人們于中秋節日所舉辦的各種祭祀、文化活動的總稱。它出現于周代,先興于宮廷,后由貴族和文人學士相繼仿效,繼而盛行于民間,相沿成習。家庭拜月,設香案,擺供品,面對明月,紅燭高燃,拜祭月亮,分切月餅,象征團圓吉祥;而集體拜月活動儀程包括:“三上香”“三敬酒”、誦讀祝文、焚燒祝文和月宮紙、集體拜月、依次拜月(從獻)、禮成,分切月餅。揚州是最早恢復傳統拜月的城市之一。它的延續和傳承,表達了揚州人民的思想傾向和審美情趣,并深深地打上了揚州人民的思想烙印,顯現出獨特的揚州文化符號。在拜月時,有一套細致的流程,你想了解嗎?本期非遺悅心小課堂,將由中秋節(揚州中秋拜月)代表性傳承人夏梅珍老師為我們展示揚州傳統習俗——“中秋拜月”的整體儀式。長按識別二維碼觀看課程本期傳承人簡介夏梅珍夏梅珍,女,1952年11月生,江蘇揚州人,大學本科,原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漢陵苑)館長、研究館員;揚州民俗專家,省級非遺項目“揚州中秋拜月”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江海學院特聘教授。現為揚州細君漢服飾文化交流中心董事長、揚州市漢民族服飾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揚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出版《漢陵苑》學術專著,特約主編《揚州漢文化研究專輯》,參與《中國民俗文化大觀》的編輯和撰稿,撰寫《興盛的漢代揚州》《揚州中秋拜月史話》等文章四十多篇,發表在省市以上報刊。編撰《揚州歷史通略》《考古與文物鑒賞》講課稿。來源:非遺揚州校對:王海艷編輯:李亞晴
【來源:揚州文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
崔佳明)揚州“非遺文化月”15日在瘦西湖景區啟幕,當地市民和海內外游客與10多個非遺項目零距離接觸,親身體驗古老傳統工藝流程,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民間藝術魅力。
近年來,“宏記”也不斷推陳出新,傳統糕點、西式糕點等品種超過200種,光面包就有60多種,丁鉭洋還將臺州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融入了宏記。2021年,宏記月餅制作技藝先后入選椒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8多彩非遺記憶專屬 時間10月1日10月31日 地點非遺文化園靜香書屋1757雕版印刷體驗館 內容瘦西湖非遺文化園內揚州非遺項目,集中展示揚州剪紙揚州刺繡謝馥春香粉等非遺文化藝術可觀賞可體驗可購買而在靜香。以修腳圓光凈柔輕平著稱揚州非遺項目
中秋節是非遺海報素材我們傳統的節日非遺海報素材,中秋節快到非遺海報素材了非遺海報素材,你打算制作關于中秋節的海報慶祝中秋嗎?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秋節的海報圖片素材,希望你會喜歡!關于中秋節的海報圖片素材 關于中秋節的海報圖片素材1
充分挖掘古城歷史文化資源揚州非遺傳承人,依托非遺傳承人表演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建設一批小劇場非遺工作室,支持老字號創新發展,讓老街巷煥發新活力老手藝展現新特色老品牌打響新口碑揚州市發改委關于小秦淮河邗溝河整治工程。據揚州非遺傳承人了解,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