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何種手工藝,從起源開始就與人類生活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系。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擁有鮮明的地域性特色,擁有的傳統手工技藝更是繁多,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不過,雖然擁有大量的手工藝,但是傳統手工藝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現代生活不斷進步,科技更新換代,新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觀念讓絕大多數手工藝都處于比較低迷狀態。國家提供一定的資金讓非遺項目繼續維持著,但非遺真正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是當代價值的重現,該如何走入現代人的生活,讓古老的非遺手藝和現代化生活融合,重新發現傳統工藝的價值。
傳統手工藝市場萎縮的原因
大量的“非遺”傳統手藝都是我們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當時的環境出現和保留的,符合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比如說皮影戲,剪紙工藝和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等等。
皮影戲
南京云錦織造技藝
但是目前我們的生活對非遺的需求日漸萎縮,導致一些傳統的手工藝逐漸退卻在當代生活中,甚至導致一部分優秀技藝的消失。“非遺”技藝距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F代娛樂方式多樣,我們有了除聽“昆曲”、看“皮影戲”這樣的傳統方式之外的選擇;現代科技發達,我們可以不再單一使用毛筆和宣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了除竹制品和絲綢、瓷器的眾多選項。另外,隨著我們現在審美的變化,我們對傳統工藝的需求也越來越低。
劉秀華是京城蠟果手藝人,日常就是在自己的小工作室里制作各種各樣以假亂真的蠟果,笑稱“專賣假貨”。蠟果是以蠟為原料制作的果實模型。它采用傳統手工工藝,經過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不但可以制作蘋果、梨、桃、香蕉、草莓、西紅柿、柿子椒等水果蔬菜,還可以制作出各種糕點等食品。蠟果制作主要分為兩大步,一是用真果蔬做蠟果模具,二是澆制蠟果、修飾上色。劉秀華家里各種果蔬的模具摞到房頂。
另一方面,科技不斷發展,機器普遍代替人力工作,而且成品價格低廉。傳統手工藝需要人工操作,流程繁瑣,完成時間較長,當然,也不可能大數目的批量生產,回報率低,導致手藝人轉行或是后繼無人。但是有的東西是注定要退出日常生活的,并非所有非遺都適合走入當代人的生活。
傳統非遺的活態流變與創新傳承
當下亟待解決的是選擇適合當代人生活的非遺項目進行重點保護,挖掘手工藝當中的當代傳承價值,通過工業設計、商業包裝等途徑的建設,讓非遺回歸到老百姓的生活,提高非遺的當代價值。
“非遺”傳統主題街區,創新傳承模式
成都文殊坊“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主題街”是成都首條非遺手工藝主題街區,坐落于于成都歷史文化保護區——文殊坊內。
文殊坊位于成都市中心人民中路旁,與距今1400多年的文殊院緊鄰,是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餐飲美食、特色購物、古玩字畫鑒賞收藏、養生康體、娛樂演出、會議研修、商務洽談、展示展覽、中外商務信息和文化藝術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用中國特殊的建筑文化符號——川西傳統民居形成特色商業院落,它是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共同載體。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將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與現代商業巧妙結合的地方,誕生了成都首條“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主題街”。
“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主題街”的一大亮點,就突出呈現在這些一家家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大師的作品體驗館上:“蜀繡”代表性傳承人郝淑萍,蜀繡刺繡專家孟德芝;“成都漆藝”代表性傳承人尹利萍、楊莉,成都漆器制作傳承人的宋西平;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傳承人道安;劉氏竹編傳人劉嘉峰;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苴卻硯制硯藝術大師“羅氏三兄弟”;“劍杖”傳人謝斌武……這些身懷絕技的大師們,在蜀繡、蜀錦、羌繡、漆器、銀花絲、竹編、苴卻硯、劍杖等非遺·手工技藝領域都獨樹一幟,自成一體。他們的進駐,也讓這里成為成都新興的文化地標。他們在肩負傳承技藝之任的同時,更希望更多的人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珍貴的傳統文化。
在這里,你可以零距離地欣賞到具有數千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靜下心來,品味那些世世代代口耳相傳才得以保存的手工技藝。它們或許巧奪天工,或許精美絕倫,或許飽經歷史的滄桑,但無論怎樣,你都可以從中追尋成都數千年沉淀的歷史記憶。
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重新煥發活力
活態流變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傳承特征。因此,當代非遺發展應當有效進入市場,成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價值的流通商品,并與市場發生良好的互動,相互推進。將傳統手工藝品結合現代生活特點,更符合現在大眾的需求,傳統工藝才可以不斷迸發活力。
法藍瓷
竹編海螺
比如提到竹編包包,許多人瞬間會想到方方正正的竹編“小箱子”。東陽竹編女藝人蔡紅光卻用自己的原創新作,顛覆了人們對竹編包的傳統印象。
如果不是2014年的臺灣之旅,蔡紅光也許至今都跋涉在傳統竹編的既有路徑上。出生于1972年的她初中畢業后就學習竹編,為當時的東陽竹編工藝廠加工出口產品。偶然的機緣,她拜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何福禮門下,成為東陽精細竹編工藝的傳承者。后來她參加了一次臺灣浙江非遺展,被臺灣的幾款竹藝包吸引了目光,回來之后就一直在思考要如何將傳統竹藝融入現代生活。她四處尋找資料,向熱愛首飾和服裝設計的朋友調查,甚至去了北京故宮博物院請教文創設計師。
經過不斷的調查和學習,蔡紅光確立了竹編與皮革融合的方向。蔡紅光不斷改進設計方案,最終使竹編和皮革“珠聯璧合”。此后,不光竹編包,還有竹編耳環,竹絲扣瓷,各種各樣融入生活的工藝品,在蔡紅光手中得以出現,作品變得越來越有趣、新鮮。
總之,傳統手工藝中最優良的基因是不可改變的,創新的只是符合當代人的生活習慣與審美,非遺保護既要傳承手工藝的技藝和文化基礎,又要有當代化的提升和變化。在這關系中,重要的是把握好手工藝的核心,即使做任何適應現代生活的創新,都要保證傳統手工藝的精良技藝與文化價值,讓非遺真正回歸生活。
聲明:該文章內容來自網絡,風景文創編輯
上一篇
下一篇
非遺傳承日在互動體驗中,游客們將觸摸千年的文化脈絡,在市集的煙火氣中續寫匠心故事。在享受娛樂休閑的同時,游客們還可以在不同的院落中欣賞古琴、香文化和曹氏風箏展覽,充分體驗大觀園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個五一假期,來大觀園盡情享受這場傳統與現代交
第七屆進博會新聞中心“上海非遺客廳”老香齋產品其中,來自寶山區的非遺項目老香齋茶點制作技藝,帶著LASER&MANTA聯名禮盒亮相“上海非遺客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秾ほ櫤E伞ひ捰胺沁z》老香齋黃油蛋卷圖《尋蹤海派·覓影非遺》卡牌“上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爱敺沁z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介紹,此次作品的創意靈感來自“女紅坊”的成員王萍,王萍自從加入“女紅坊”團隊來,學習了一系列拼縫、貼縫、絎縫技巧。“女紅坊”成員們制作的新年主題鉤針作品。“女紅坊”領銜人苗秀介紹,新年以來,團隊又來了一些新成員,她們有的曾是三八紅旗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