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跟網絡結合起來可以跨越地域、時間的限制,讓更多人一起體驗濃濃的家鄉年味。今年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共同舉辦“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支持網絡平臺集中展播非遺年俗視頻。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拿起手機,通過直播、視頻等方式,記錄、分享身邊的年俗、非遺傳承活動。比如在北京,可以記錄特色的兔兒爺、糖人、景泰藍、宮燈、京劇,也可以親自動手制作皮影人物、學習用糖畫來傳承甜蜜。吹拉彈唱、煎炒烹炸,都可以上傳網絡,將本土非遺變成全世界都可以觀看的精彩節目。
借助網絡強大的傳播力,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去年春節,就有舞獅少年將自己的視頻上傳,受到海內外網友的喜愛。來自廣西藤縣的17歲少年岑東富,從小喜歡舞獅,并與教練鄧文海搭檔苦練技藝。師徒二人“水上高樁舞獅”的高難度動作被上億國內外友圍觀,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了廣西的舞獅文化和“年味兒”。
深度洞察·在保護中傳承非遺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生活方式湮滅了,有一些傳統手藝失傳了,一些傳統聚居的村落消失了。一些遺失在時光里的寶貴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呵護。例如,“全國大學生發現傳統村落調研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7年,旨在重新發現傳統村落之美。年輕人深入基層,通過主題沙龍、短視頻、公眾號推文、論文調研等多種方式來展示對傳統生活方式的發現、提出鄉村振興的方案。
前不久打卡非遺活動讓春節更熱鬧,深圳市龍崗區坪地中學開展了一項別開生面的田野調查活動。學生們頭戴草帽、手持紙筆,在教師和社區工作者的帶領下,走進龍崗區客家圍屋建筑,上了一堂“跨越時空”課,了解客家人南遷歷史文化,對古建筑的保護現狀進行調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出自己的建議。通過田野調查,孩子們感受到圍屋建筑的美、客家人的愛國精神,也鍛煉了自己社會研究的能力。
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用心領會非遺之美,用自己的方式傳承非遺,并與現代生活嫁接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上一篇
此次走訪不僅是一次非遺文化探索的實踐,更是一場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藝術學院動畫教研室將繼續深化動畫專業教學設計與非遺文化的合作,探索傳統文化與動畫數字藝術的創新結合,為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非遺手工制作活動是一項極具文化魅力和創意的活動,它涵蓋了眾多中國傳統工藝和民間藝術的精髓。親手制作香篆,不僅可以感受香道的獨特魅力,還能體驗傳統文化的韻味。腰扇制作:體驗中國傳統工藝的瑰寶,親手制作一把精美的腰扇,感受其獨特魅力。你可以親手
相約花朝為主題的文化盛宴如期綻放。“我已經連續三年來參加花朝節了,在這里我不僅展示作品,更講述非遺文化以及張店女紅坊背后的故事。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場持續兩天的非遺文化盛會,不僅搭建起非遺活態傳承的立體舞臺,更通過文化+旅游的創新融合,讓傳
幾十年來,他在保留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錘煉繪畫雕刻技藝,用巧手妙思和匠心傳承,使別具特色的蒙古包以及蒙古族家具再次煥發出活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找他定制蒙古包或蒙古族傳統家具,他所創作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各類獎項,讓民族傳統技藝綻放新的光彩
在江南這片滋養了無數文人雅士的土地上,有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插花”,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新年注入了一抹春的色彩。在如今社會的快節奏下,江南插花依然能夠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傳承與創新。正如“江南插花”這一傳統